近期,网民张某为蹭演唱会热度,在社交平台编造“隧道着火”的虚假信息,并配发移花接木的视频,引发公众恐慌。当地警方迅速介入,证实隧道未发生任何事故,并依法对张某处以行政拘留。下面小编将从法律实务角度,结合法律及典型案例,解析“造谣是否构成犯罪”与“传谣在何种情况下不违法”两大核心问题,为公众厘清法律红线。
本案中,其行为被认定为“散布谣言扰乱公共秩序”,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警方对其处以行政拘留。
此类处罚适用于情节较轻的造谣行为,例如:虚构事实未造成严重社会影响、传播范围有限、未引发群体性事件等。
行政处罚的核心在于“维护公共秩序”,其适用前提是谣言未达到刑事犯罪的严重程度。
造谣行为满足“情节严重”标准,则可能构成刑事犯罪。根据《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传播且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谣言针对特定个人(如诽谤他人),且达到“情节严重”标准(如多次造谣、造成被害人精神失常或自杀等),则可能构成《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的诽谤罪,最高可处三年有期徒刑。
根据《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五条,行为人为公共利益实施新闻报道、舆论监督等行为时,若未捏造、歪曲事实,且对他人提供的失实内容尽到合理核实义务,则不承担民事责任。
传播者明知信息虚假仍故意传播(如张某案中的“移花接木”视频),或因重大过失未核实信息真实性(如盲目转发未经证实的“明星八卦”),则可能承担法律责任。
若谣言仅在小范围内传播(如家庭微信群、私人聚会),且未造成社会秩序混乱或他人名誉损害,则通常不构成违法。
谣言通过公共平台传播,且点击量、转发量达到一定标准,则可能触犯《治安管理处罚法》或《刑法》。实务中,警方通常以“是否扰乱公共秩序”为核心判断标准。
法律对言论自由的保护并非绝对。根据《宪法》第五十一条,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时,不得损害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自由和权利。
因此,即使传播者主观上认为信息“可能为真”,但若客观上造成严重后果(如引发群体性事件、损害企业商誉),仍可能承担法律责任。
2025年最新刑事处罚法律头条
男子给女网友转账500元红包后想要回,虚构聊天记录报警称自己被骗怎么处罚?
2025-07-30最新法律头条
女子婚后一年发现丈夫隐瞒艾滋病史12年,隐瞒重大疾病可撤销婚姻吗?
2025-07-3112岁男生高温下跑完400米体测后身亡,校方需要承担什么责任?
2025-07-31最新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