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酒企在啤酒中添加类似伟哥物质导致消费者饮用后出现心血管异常、视觉障碍等不良反应。该企业因销售67箱问题啤酒被罚款15万元,并因涉嫌刑事犯罪被移送公安机关。此案暴露了食品非法添加的严重危害,也引发公众对法律责任的关注:酒企在食品中添加有毒有害物质,需承担哪些法律责任?司法解释如何界定此类犯罪?下面小编将从法律条文、典型案例和司法实践三个维度展开分析。
根据《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八条,食品中不得添加药品(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除外)。
涉事酒业添加的“O-丙基伐地那非”属于处方药成分,违反了该条款。市场监管部门可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二十三条,对企业作出以下处罚:
1. 没收违法所得与产品:查扣问题啤酒67箱,并没收违法所得;
2. 高额罚款:违法经营的食品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处十万元以上十五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处货值金额十五倍以上三十倍以下罚款。该企业因销售金额较小被罚款15万元,若涉案金额更高,罚款可能达数百万元;
3. 吊销许可证:情节严重(如多次违法、造成严重后果),市场监管部门可吊销食品生产许可证,并规定企业法定代表人五年内不得申请新证。
若添加行为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或具有其他严重情节,企业及相关责任人将触犯《刑法》第一百四十四条,构成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
根据《食品安全法》第一百四十八条,消费者除要求赔偿损失外,还可向企业主张支付价款十倍或损失三倍的赔偿金;增加赔偿金额不足一千元的,按一千元计算。若消费者因饮用问题啤酒产生医疗费、误工费等损失,企业需全额赔偿,并额外支付惩罚性赔偿金。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的认定需满足以下条件:
在食品加工、销售、运输、贮存等环节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或使用此类原料加工食品。
行为人需具有故意,即明知添加物质有毒有害仍实施行为。若因过失导致食品污染(如储存不当导致霉变),不构成此罪,但可能触犯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
无需实际造成危害后果,只要行为具有潜在严重危险性即可构成犯罪。
基本刑(五年以下有期徒刑):适用于首次犯罪、添加量较小、未造成实际危害的案件。
加重刑(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适用于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如多人住院、器官损伤);具有其他严重情节(如销售金额超过50万元、涉及孕妇、婴幼儿食品)。
特别加重刑(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死刑):适用于致人死亡或具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案件。
2025年最新刑事处罚法律头条
男子给女网友转账500元红包后想要回,虚构聊天记录报警称自己被骗怎么处罚?
2025-07-30最新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