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灵活用工模式兴起的背景下,部分用人单位通过签订劳务合同规避劳动关系项下的法定义务,导致劳动者权益受损现象频发。下面小编聚焦只签劳务合同不签劳动合同是否违法,能否申请劳动仲裁及个体工商户不签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俩大核心问题,结合最新司法实践与法律规范进行专业解析。
一、劳动关系本质决定合同性质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十条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必须签订书面劳动合同。
判断是否构成劳动关系的核心标准包括:劳动者是否接受用人单位的考勤管理、是否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有报酬劳动、劳动内容是否属于用人单位业务组成部分。实质上存在上述特征,即使签订劳务合同,仍应认定为劳动关系。
二、违法行为的法律后果
双倍工资罚则:依据《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需向劳动者支付每月二倍工资,最长支付期限为11个月。
无固定期限合同推定:用工满一年仍未签订书面合同的,视为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丧失任意解除权。
三、劳动仲裁维权路径
第一步,仲裁前置程序
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五条,劳动者主张未签合同双倍工资、确认劳动关系等诉求,需先向劳动合同履行地或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裁决不服方可向法院起诉。
第二步,关键证据收集
身份证明:工作证、服务证、招聘登记表等;
管理证据:考勤记录、奖惩通知、培训签到表;
报酬证据:工资条、银行转账记录、微信/支付宝收款记录;
工作证据:工作邮件、微信聊天记录、业务文件签收单。
第三步,仲裁时效计算
双倍工资差额的仲裁时效为1年,自劳动者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实践中通常从用工满1年的次日起算,但部分地区法院认为应按月分段计算时效。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二条,个体工商户属于"个体经济组织"范畴,具备用人单位主体资格。司法实践中,个体工商户雇佣员工未签劳动合同的案件,法院均按劳动关系处理。
未签合同期间需支付双倍工资,且该赔偿不因个体工商户规模小而减免。劳动监察部门可责令改正,逾期不改的处以2000元以下罚款。未履行法定义务的个体工商户将被纳入劳动保障诚信档案,影响贷款、招投标等经营活动。
个体工商户应建立用工管理制度,在用工之日起30日内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合同需明确工作内容、地点、时间、报酬等必备条款。对于季节性用工,可签订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
2025年最新劳动仲裁法律头条
最新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