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参与直播行业引发的法律纠纷频发。某MCN机构与14岁女生小云的合同纠纷案中,机构以违约为由索赔1.7万元,而小云仅获1.3万元工资。此类事件暴露出未成年人签约乱象:机构利用信息不对称设置霸王条款,未成年人因认知局限陷入法律困境。
未成年人维权需以合同无效或可撤销为前提,通过行政投诉与司法救济双轨并行:
第一步,主张合同无效或撤销
合同因主体不适格或显失公平被认定无效,未成年人无需承担违约责任。法定代理人可向法院提起确认合同无效之诉,或以“重大误解”“显失公平”为由主张撤销合同。
第二步,向监管部门投诉机构违法行为
MCN机构若存在未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措施(如超时工作、体罚)、规避劳动关系等违法行为,可向劳动监察部门举报,要求查处机构违法用工行为;同时向文旅部门投诉机构未履行内容审核义务,导致未成年人接触不良信息。
第三步,申请法律援助与司法救济
未成年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可向当地法律援助中心申请免费律师服务,通过诉讼要求机构返还已扣款项、赔偿精神损失。若机构存在欺诈、胁迫等情形,还可主张合同可撤销并索赔。
法律依据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七十六条:网络直播服务提供者不得为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提供网络直播发布者账号注册服务。
未成年人签订的合同效力需根据民事行为能力分层判定,核心在于行为能力与合同内容的适配性:
1、无民事行为能力人(8周岁以下)
此类未成年人独立签订的合同原则上无效。MCN机构与8岁以下儿童签约,无论合同内容如何,均因主体不适格而无效,机构无权主张违约赔偿。
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8-16周岁)
该群体可独立实施纯获利益或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行为。MCN合同涉及高强度工作(如每日直播6小时)、高额违约金(如50万元)等超出未成年人认知范围的条款,属于“与其年龄、智力不相适应”的民事行为,需经法定代理人追认后方可生效。未获追认,合同自始无效,机构索赔缺乏法律依据。
3、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16-18周岁且以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
此类未成年人签订的合同原则上有效,但MCN机构仍需承担雇主责任(如提供安全工作环境)。合同存在显失公平条款(如单方面解除权、高额罚款),未成年人可依据《民法典》主张撤销。
法律依据
《民法典》第十九条: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
最新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