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劳动关系中,辞退纠纷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最常见的争议类型之一。用人单位辞退员工需遵循法定程序,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则需承担赔偿责任。实践中劳动者常因证据不足或计算规则不清晰导致维权受阻。下面小编将从证据收集与赔偿金计算切入,结合司法实践与法律条文,为劳动者提供系统性维权指引。
赔偿金的获取需以“证明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为核心,证据收集需围绕劳动关系存续、辞退事实、违法性认定三个维度展开,具体分为以下四类:
1. 劳动关系证明
劳动合同是最直接的证据,未签订书面合同,可通过工资支付记录(银行流水、工资条)、社保缴纳记录、工作证、考勤记录、入职登记表等材料,依据《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第二条,综合证明事实劳动关系。
2. 辞退事实证据
用人单位出具的书面辞退通知(邮件、短信、书面文件)是关键证据。仅有口头辞退,需通过录音录像、微信聊天记录、证人证言等固定证据,录音需清晰体现双方身份及辞退原因,且不得通过非法手段获取。
3. 违法性证明
需证明用人单位辞退理由或程序违法,例如:
规章制度未经民主程序制定或未公示;
辞退依据的“严重违纪”“不能胜任工作”等情形缺乏客观证据支持;
未履行《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三条规定的工会告知程序;
医疗期、孕期、产期、哺乳期等特殊保护期内违法解除。
4. 工资及工作年限证据
工资流水可证明月工资标准及工作年限起始时间,入职登记表、工作交接单、社保缴纳记录等可作为辅助证据。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需提供当地统计部门发布的平均工资数据。
法律依据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六条:与争议事项有关的证据属于用人单位掌握管理的,用人单位应当提供;不提供的,承担不利后果。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一)》第四十四条:因用人单位作出的开除、除名、辞退等决定发生的劳动争议,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
赔偿金计算需区分“经济补偿”与“赔偿金”两类,核心规则如下:
1. 经济补偿的计算标准
基础规则: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支付半个月工资。
月工资定义:劳动合同解除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包括基本工资、奖金、津贴、补贴等货币性收入,但不含加班费。
高收入限制: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按三倍标准支付,且补偿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
2. 赔偿金的计算规则
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需按经济补偿标准的二倍支付赔偿金,即“工作年限×月工资×2”。
3. 特殊情形处理
协商一致解除:用人单位提出解除并协商一致的,支付经济补偿;劳动者主动辞职的,无补偿。
代通知金:用人单位依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解除合同且未提前30日通知的,需额外支付一个月工资(即“N+1”补偿)。
双重赔偿禁止:用人单位已支付赔偿金的,不再支付经济补偿。
2025年最新劳动诉讼法律头条
最新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