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保障

疫情影响能减薪吗?

时间:2024-04-28 12:02:18 浏览: 分类:劳动保障
您的位置:法头条 > 劳动工伤 > 劳动保障

疫情对企业的经营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部分企业可能考虑通过减薪来缓解经济压力作为员工的合法权益,薪资调整必须遵循法律规定。本文从专业律师的角度,探讨疫情影响下企业能否减薪,结合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分析,并给出结论。

疫情影响能减薪吗?

1. 劳动合同的约束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劳动合同法”)第三条,劳动合同一经依法订立,即具有法律约束力,双方必须履行合同约定的权利和义务。工资待遇是劳动合同的重要组成部分,未经合法程序,企业不得单方面降低员工工资。

2. 变更劳动合同的条件与程序:依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五条,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变更劳动合同约定的内容,包括劳动报酬企业在疫情等特殊情况下欲调整员工薪资,必须与员工进行充分协商并达成一致意见。

3. 经济性裁员或临时性降薪的特殊规定:在企业面临严重经济困难等特定情形下,依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一条,可通过经济性裁员来降低成本。若不选择裁员,某些地区如上海等地的地方性法规允许企业采取临时性降薪措施,但需符合法定程序,如提前与工会或职工代表协商、听取劳动者意见等,并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备案。

4. 工资支付保障:《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十五条规定,因不可抗力造成生产经营困难的,经与工会或职工代表协商同意后,可暂时延期支付劳动者工资。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直接减薪,而是对工资支付时间的调整,且延期支付期限不得超过一个月。

【法律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三条、第三十五条、第四十一条。

2. 《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十五条。

3. 地方性法规如《上海市企业工资支付办法》等相关规定(视具体情况引用)。

非全日制工享有哪些法定权益?

非全日制工,是指以小时计酬为主,一般在同一用人单位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4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24小时的用工形式。尽管其工作时间、工作方式与全日制员工有所差异,但根据我国劳动法律法规,非全日制工同样享有法定权益,且这些权益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以下是主要的法定权益:

1. 平等就业权:非全日制工享有与全日制劳动者平等的就业机会,不得因工作时间、工作方式的不同而在招聘、录用、晋升、解雇等方面遭受歧视。

2. 劳动报酬权:非全日制工应获得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劳动报酬,并按时足额领取。同时,工资支付周期不得超过15日,以保障其经济权益。

3. 工作时间与休息休假权:非全日制工的工作时间应严格遵守“每日不超过4小时,每周不超过24小时”的规定。此外,他们依法享有法定节假日和年休假等休息休假权利。

4. 社会保险权益:用人单位应当为非全日制工缴纳工伤保险,非全日制工本人可以自愿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等其他社会保险。这是对非全日制工在遭遇工伤、疾病、退休等情况时的基本生活保障。

5. 职业安全与健康保护权:非全日制工在工作中应享有与全日制员工同等的职业安全和卫生条件,接受必要的劳动防护和健康检查,发生职业伤害时享有工伤待遇。

6. 劳动合同权益:非全日制工与用人单位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明确工作时间、劳动报酬、社会保险等内容。合同双方均应履行合同约定的义务,非全日制工有权在合同终止或解除时,依照法律规定获取经济补偿或赔偿。

7. 劳动争议解决权:非全日制工在劳动权益受到侵害时,有权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举报,或者申请劳动争议仲裁、提起诉讼,寻求法律救济。

【法律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该法第十二条规定:“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视。”第二十条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的工时制度。”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该法第六十八条规定:“非全日制用工,是指以小时计酬为主,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二十四小时的用工形式。”第六十九条规定:“非全日制用工双方当事人可以订立口头协议。”第七十二条规定:“非全日制用工小时计酬标准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人民政府规定的最低小时工资标准。”

3. 《关于非全日制用工若干问题的意见》(劳社部发〔2003〕12号):该文件对非全日制用工的社会保险、工资支付、劳动关系解除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规定。

4. 《社会保险法》:该法规定了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参加社会保险的义务,明确了工伤保险是强制性参保项目,非全日制工应依法参加工伤保险。非全日制工虽然工作模式有别于全日制员工,但在我国法律体系中,他们同样享有平等就业、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与休息休假、社会保险、职业安全与健康保护、劳动合同权益以及劳动争议解决等一系列法定权益。这些权益的实现依赖于相关法律法规的严格执行以及劳动者自身的权益意识与维权行动。

未签合同如何确定工作年限?

在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情况下,确定劳动者的工作年限涉及劳动关系的认定、事实劳动关系的存在以及相关证据的收集与运用。

1. 劳动关系的认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七条的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即使双方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只要存在实际用工行为,即视为建立了劳动关系。

2. 事实劳动关系的存在:在没有书面劳动合同的情况下,需要通过其他证据证明事实劳动关系的存在及工作年限。这些证据可能包括但不限于工资支付记录、考勤记录、社保缴纳记录、工作证、工牌、工作服、工作邮件、通讯记录、工作成果、同事或客户的证人证言等。这些证据应能够反映劳动者为用人单位提供劳动、接受管理,并从用人单位获取劳动报酬的事实。

3. 工作年限的计算: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十一条的规定,用人单位未在用工的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与劳动者约定的劳动报酬不明确的,新招用的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按照集体合同规定的标准执行;没有集体合同或者集体合同未规定的,实行同工同酬。同时,第十四条第三款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据此,工作年限应自实际用工之日起连续计算,不受未签合同的影响。

【法律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12修正)

- 第七条: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用人单位应当建立职工名册备查。

- 第十条第一款: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 第十一条:用人单位未在用工的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与劳动者约定的劳动报酬不明确的,新招用的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按照集体合同规定的标准执行;没有集体合同或者集体合同未规定的,实行同工同酬。

- 第十四条第三款: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2.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三)》(法释〔2010〕12号)

- 第八条:企业停薪留职人员、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内退人员、下岗待岗人员以及企业经营性停产放长假人员,因与新的用人单位发生用工争议,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按劳动关系处理。尽管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但可通过法律规定的多种途径和证据来确定劳动关系的存在以及工作年限。在实践中,劳动者应积极收集并保存相关证据,必要时寻求专业法律援助,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疫情虽对企业经营带来影响,但企业直接减薪并非易事。首先,劳动合同对工资标准有明确约定,未经合法变更程序,企业无权单方面降低员工薪资。其次,若确需调整薪资以应对疫情带来的经济压力,企业应与员工协商一致,或者在满足特定条件和程序下采取经济性裁员或临时性降薪等措施。最后,即使因疫情导致生产经营困难,也只能在与工会或职工代表协商同意后暂时延期支付工资,而非直接减薪企业在疫情背景下处理薪资问题时,务必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员工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同时也应积极寻求其他合法途径应对经营困难。建议企业在面对此类问题时咨询专业法律人士,以确保决策的合法性与合规性。

温馨提示:遇到法律问题不知如何应对?法头条为您提供全方位的法律服务,让您省时省心,直接在线咨询我们的专业律师团队。

阅读全文

2024年最新劳动保障法律头条

查看更多

有问题找本地律师

地区精选律师

更多优选律师

最新法律头条

查看更多

最新法律法规

查看更多
TOP
Copyright © 2024 法头条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