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司法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公众对网上在逃人员信息的查询需求与日俱增。2025年,公安机关通过内部系统与公开渠道相结合的方式,构建了多层次的追逃信息查询机制。法头条小编整理了相关资料,将在下文中告诉大家“通缉犯”的相关问题。
网上在逃人员名单的查询需严格遵循法定程序,仅限特定主体通过授权渠道进行:
公安机关内部系统查询:全国在逃人员信息系统是公安机关内部数据库,仅限公安网接入单位使用。该系统整合了刑事拘留在逃、逮捕在逃等各类逃犯信息,日均点击量超2万次,日均新增在逃人员信息超千条。基层派出所可通过该平台核实嫌疑人身份,但普通公民无权访问。
公开通缉信息查询:对重大案件在逃人员,公安机关可依法发布通缉令,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公开传播。此类信息可在公安部官网“通缉令”专栏或地方公安机关官方网站查询,但仅覆盖少数重点在逃人员。
现场核实与举报:公众若发现可疑人员,可向公安机关提供线索,由警方通过内部系统比对确认。部分地区公安机关开通了举报奖励机制,如海南省琼中县公安局对提供有效线索协助抓获逃犯的,最高奖励5000元。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五条:“应当逮捕的犯罪嫌疑人如果在逃,公安机关可以发布通缉令,采取有效措施,追捕归案。各级公安机关在自己管辖的地区以内,可以直接发布通缉令;超出自己管辖的地区,应当报请有权决定的上级机关发布。”
在逃人员通常对应已立案的刑事案件,立案是追逃程序的前提条件:
立案的法定性:根据《刑事诉讼法》规定,公安机关发现犯罪事实需追究刑责时,必须立案侦查。立案后,若嫌疑人逃避侦查或审判,即被列为在逃人员。例如,上海市公安局2025年7月公布的刑事复议案件中,明确标注“涉嫌刑事犯罪已立案侦查”的案件占比达12%。
追逃的持续性:立案后,公安机关会通过全国在逃人员信息系统发布追逃信息,并持续开展侦查工作。即使案件移送审查起诉或审判阶段,在逃人员仍需追捕归案,以确保司法程序完整性。
例外情形:极少数案件可能因证据不足或情节显著轻微撤销立案,但此类情况需经法定程序审查,且在逃人员信息会同步撤销。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二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对于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的材料,应当按照管辖范围,迅速进行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应当立案。”
以上则是关于“通缉犯”的详细内容,法头条小编已经在上文中进行了讲解,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对您有所帮助。要是您在这方面还有疑问的话,可以直接来电咨询我们法头条的在线律师。
2025年最新刑法知识法律头条
最新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