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保政策全面调整,五险一金缴费基数、比例及待遇标准均发生结构性变化。下面小编从法律视角出发,系统梳理五险一金的构成内容及缴费规则,帮助劳动者和企业明确权利义务边界,规避因政策认知偏差引发的劳动纠纷。
“五险一金”是指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
1、养老保险:为员工退休后的生活提供资金支持的保险;
2、医疗保险:用于支付员工的医疗费用,包括住院、门诊、购药等;
3、失业保险:为失业的员工提供一定期限内的生活保障;
4、工伤保险:用于支付员工在工作中发生事故或职业病时的医疗费用和工伤待遇;
5、生育保险:为员工提供生育津贴,产前、产后医疗保障的保险;
6、住房公积金:为员工购房、租房提供资金支持的制度。
五险一金缴费金额由缴费基数与缴费比例共同决定,其计算规则具有法定性:
以职工上年度月平均工资为基准,不得低于当地社平工资的60%,不得高于300%。2025年政策强化数据核查,要求企业如实申报工资总额,禁止通过“低报缴费基数”损害劳动者权益。
缴费比例如下:
1. 养老保险:单位承担16%-20%,个人承担8%;
2. 医疗保险:单位承担6%-10%,个人承担2%;
3. 失业保险:单位承担0.5%-2%,个人承担0.2%-1%;
4. 工伤保险:单位按行业费率缴纳(0.2%-1.9%),个人不缴费;
5. 生育保险:单位缴纳0.5%-1%,个人不缴费;
6. 住房公积金:单位与个人各承担5%-12%,比例需一致且在规定范围内选择。
各地根据经济发展水平设定差异化标准。2025年政策明确,省级政府可在国家规定范围内调整缴费比例,但不得突破法定上下限。
允许自主选择缴费基数与比例。2025年政策放宽参保条件,明确未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可按当地规定参加职工或居民社保。
2025年最新劳动保障法律头条
最新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