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地一饭店服务员当面倒入罐装可乐一杯卖50元事件引发舆论热议。消费者质疑“3元罐装可乐为何身价暴涨16倍”,而市场监管部门回应“明码标价即合法”。这一争议背后,折射出市场调节价机制下商家定价权与消费者知情权的博弈。下面小编将从法律层面解析“明码标价”的合法边界,并探讨商家自主定价的监管主体与规则,为公众厘清市场定价的底层逻辑。
商家必须以显著方式公示商品或服务的名称、规格、计价单位及价格。饭店需在菜单、电子屏或服务人员口头告知中明确标注“罐装可乐50元/杯”,且需注明“含服务费”等附加费用。仅以“特色饮品”模糊表述,或未提前告知服务费比例,则涉嫌侵犯消费者知情权。
标价必须真实反映交易价格,不得在标价之外加价出售商品。若饭店标价50元但结账时收取55元,或以“高端杯具使用费”等名义额外收费,均属违法行为。
即使明码标价,商家也不得利用市场地位实施不公平交易。机场、景区等垄断区域若将矿泉水标价50元,虽可能因“明码标价”规避行政处罚,但若价格显著高于合理成本,仍可能因违反《价格法》第七条“公平、合法和诚实信用原则”被认定为“牟取暴利”。
对于拍卖、竞价等特殊交易形式,或政府定价目录外的商品,商家可突破常规标价方式。
饭店将罐装可乐作为“场景化服务”的一部分,通过环境溢价、品牌附加值定价,只要价格与成本、市场供求的关联性合理,且未通过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即属合法。
商家自主定价并非“法外之地”,其监管涉及市场监管、行业主管、消费者保护等多部门协作。根据《价格法》第三十三条,县级以上市场监管部门对价格活动进行监督检查,重点查处未明码标价、价格欺诈、哄抬价格以及牟取暴利的行为。
对于特定行业,主管部门可出台细化规则。旅游行业文旅部要求景区公示门票及二次消费项目价格;餐饮行业,中国烹饪协会发布《餐饮业明码标价规范》,建议商家对“服务费”“开瓶费”等单独标注;电商平台,市场监管总局要求平台对“大数据杀熟”“默认勾选”等行为进行自查。
也可通过消费者协会进行相关问题的反馈以及投诉,提交相关证据材料,要求对该商家进行查处。
2025年最新消费损害法律头条
最新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