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餐饮行业服务费争议频发,上海某面馆一碗售价1588元的面条额外加收10%服务费的事件,再次引发公众对服务费定价权及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讨论。服务费作为餐饮服务中的附加费用,其合法性边界、定价合理性及投诉渠道成为消费者关注的焦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第六条,商品价格和服务价格实行市场调节价,经营者有权自主制定属于市场调节的价格。
餐饮服务费属于市场调节范畴,商家可自行定价。但依据《价格法》第十三条,经营者必须“明码标价”,在消费前明确告知服务费比例及计算方式。
若面馆未提前公示或以模糊表述误导消费者,则涉嫌违法。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九条、第十条明确,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权,经营者不得设定不公平、不合理的交易条件。
服务费与菜品强制捆绑(如“必须点高价套餐才能免服务费”),或以“服务费包含特殊服务”为名变相强制消费,则违反法律规定。
服务费需与实际提供的服务内容匹配。
商家仅提供基础服务(如上菜、清洁),却收取高额费用,可能涉嫌“价格欺诈”或“显失公平”。
但法律未明确服务费上限,需结合行业惯例及消费者认知综合判断。
消费者可通过以下途径维权:
1. 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三十九条,消费者可向当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举报商家未明码标价、强制消费等违法行为。
监管部门将调查商家是否履行告知义务,并责令整改或处罚。
2. 通过12315平台维权
全国12315互联网平台是消费者投诉的便捷渠道。
消费者可上传消费凭证(如菜单、支付记录)及商家违规证据(如未公示服务费的宣传材料),平台将转交属地监管部门处理。
3. 法律诉讼与仲裁
争议金额较大或涉及群体性权益受损,消费者可依据《民事诉讼法》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商家返还不合理费用并赔偿损失。
仲裁需以双方约定为前提,若无事先约定则不适用。
最新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