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处罚

在网上编造降息谣言会受到什么处罚?

时间:2025-04-08 17:53:49 浏览: 分类:刑事处罚
您的位置:法头条 > 刑事纠纷 > 刑事处罚

编造降息谣言是严重的违法行为,不仅可能侵犯他人的名誉权,还可能扰乱公共秩序,甚至构成犯罪。因此,广大网民应提高法律意识,不造谣、不传谣、不信谣,共同维护健康、和谐、真实的网络环境。法头条小编整理了相关资料,将在下文中告诉大家“编造谣言”的相关问题。

在网上编造降息谣言会受到什么处罚?

  在网上编造降息谣言可能面临的处罚,根据行为的情节严重程度,主要分为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以下是具体的处罚措施及相关法律条款:

  一、民事责任

  如果编造降息谣言侵犯了民事主体的名誉权,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规定,要承担相应民事责任。

  相关法律条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九十四条:网络用户、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网络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承担侵权责任的方式主要包括赔礼道歉、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偿损失等。

  二、行政责任

  如果编造降息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尚不构成犯罪的,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给予拘留、罚款等行政处罚。

  相关法律条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

  ()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物质或者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扬言实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三、刑事责任

  编造虚假的降息谣言,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可能构成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相关法律条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第二款: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此外,如果编造降息谣言的行为还触犯了其他罪名,如侮辱罪、诽谤罪等,也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四、案例分析

  曾有网民编造央行降息的谣言,并通过互联网散布,造成恶劣影响。公安机关经过调查,依法对造谣者进行了传唤,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对造谣者处以行政拘留十日的处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

  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九十四条

  网络用户、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网络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

  ()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物质或者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扬言实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第二款

  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涉及金融领域的网络谣言会有什么影响?

  涉及金融领域的网络谣言的影响及相关法律条款

  一、影响

  1.误导公众认知,损害信息信任

  金融谣言利用公众对经济政策的敏感心理,以权威机构为掩护,混淆视听。这不仅破坏了官方信息发布的权威性,更让公众陷入对政策的误判,削弱了政府和金融机构的公信力。例如,关于央行将大幅降息的虚假信息,可能误导公众对宏观经济政策的认知,甚至引发部分投资者非理性操作,扰乱金融秩序。

  2.引发市场恐慌性交易,增加金融系统风险

  金融谣言的传播可能引发市场恐慌性交易,造成资金异常流动。例如,某平台曾因央行将降准谣言导致股市短期剧烈震荡。金融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核心工具,其调整直接影响股市、债市、汇率等市场表现。谣言的传播会加剧市场波动,增加金融系统的风险。

  3.侵蚀商业信誉,损害金融机构利益

  经济领域网络谣言的散布,往往伴随着对特定企业或产品的恶意中伤和诋毁。这些谣言可能源于竞争对手的不正当竞争手段,也可能源于个别网民的盲目跟风或恶意炒作。它们通过夸大事实、歪曲真相的方式,误导消费者对企业和产品的认知,从而严重损害了企业的商业信誉和商品的声誉。对于金融机构而言,谣言的传播可能引发储户的恐慌性挤兑,对银行的正常运营造成极大的冲击。

  4.扰乱社会经济秩序,影响社会稳定

  金融谣言的传播还会对社会经济秩序造成深远影响。谣言的蔓延会扰乱市场秩序,引发消费者的恐慌和不安,导致市场的供需失衡和价格波动。此外,谣言还可能引发投资者的盲目跟风和恐慌性抛售,对股市等金融市场造成巨大冲击,进而影响到整个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二、相关法律条款解读

  1.民事责任

  如果散布谣言侵犯了公民个人的名誉权或者侵犯了法人的商誉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要承担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及赔偿损失的责任。

  2.行政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

  ()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物质或者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扬言实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金融谣言的传播往往属于上述第一种情形,即散布谣言扰乱公共秩序。

  3.刑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第二款规定,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金融谣言如果严重扰乱社会秩序,可能构成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此外,如果编造金融谣言的行为还触犯了其他罪名,如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等,也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

  ()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物质或者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扬言实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第二款

  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以上则是关于编造谣言的详细内容,法头条小编已经在上文中进行了讲解,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对您有所帮助。要是您在这方面还有疑问的话,可以直接来电咨询我们法头条的在线律师。

阅读全文

2025年最新刑事处罚法律头条

查看更多

有问题找本地律师

地区精选律师

更多优选律师

最新法律头条

查看更多

最新法律法规

查看更多
TOP
Copyright © 2025 法头条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