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民事纠纷时有发生,当纠纷发展到需要起诉至法院的程度时,很多人会关心:起诉后还能调解吗?答案是肯定的,调解在民事纠纷诉讼中占据重要地位,是解决纷争的有效途径之一。
依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五条规定,当事人起诉到人民法院的民事纠纷,适宜调解的,可以先行调解,但当事人拒绝调解的除外。
这意味着,从起诉开始,直至法院作出判决前,调解都有可能进行。
若双方有调解意愿,法院会积极组织调解工作。在调解过程中,遵循自愿、合法原则。
自愿原则贯穿始终,是否参与调解、调解协议的具体内容,都由当事人自主决定,法院不得强迫。
合法原则要求调解程序和最终达成的协议内容,均不能违反法律规定,不能损害国家、集体或他人合法权益 。若调解成功,法院将制作调解书。
从法律层面来看,诉前调解达成的协议在特定情形下具备法律效力。
依据《民事诉讼法》,若调解成功,案件有不同的处理方式。
若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并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法院审核后出具的民事裁定书将赋予调解协议书强制执行力。
若调解成功后,法院根据双方调解情况制作调解书,调解书经双方签收后,与法院判决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2025年最新行政诉讼法律头条
最新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