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有认知障碍的老人被拉去跨省买房,想退房却遭拒绝,还被开发商起诉的消息引发热议。下面小编将结合相关规定及司法实践,系统解析此类纠纷的处理规则,为认知障碍者家属提供清晰的法律行动指南。
根据《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四条及第一百四十五条,购房者被认定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其签订的购房合同效力需分情况判定。
购房行为超出其认知能力范围,且未经法定代理人追认,合同自始无效。
在此类纠纷中,家属需分三步维权:
1. 申请司法鉴定确认民事行为能力
需通过专业机构对购房者进行精神健康状况鉴定,鉴定结论显示其无法完全辨认自身行为,可向法院申请宣告其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并指定监护人代为行使权利。
2. 固定销售方违规证据
重点收集销售过程中存在诱导、欺诈或未履行告知义务的证据,录音录像、聊天记录、宣传资料等。
销售方通过虚假承诺、制造热销假象等方式促使交易,可能构成《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六条规定的欺诈行为,需承担惩罚性赔偿责任。
3. 通过行政投诉与司法诉讼双轨维权
可先向当地住建部门投诉,要求调查销售方是否存在违规代理、虚假宣传等行为。
协商无果,可向法院提起诉讼,主张合同无效并要求返还已付房款及利息。
司法实践中,法院会综合购房者健康状况、合同金额与财产状况的匹配性等因素判定合同效力。
根据《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五条,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签订的合同效力需分三重标准判定:
1. 纯获利益合同直接有效。合同内容仅涉及接受赠与、继承等不负担义务的行为,无需法定代理人追认即具有法律效力。此类合同符合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认知水平,法律予以特别保护。
2. 日常事务合同推定有效。对于购买学习用品、生活用品等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行为,合同效力不受行为能力限制。司法实践中,法院会结合交易标的金额、交易频率及行为人过往消费习惯综合判断。
3. 重大交易合同效力待定。超出日常事务范围的合同,大额购房、投资等行为,需经法定代理人追认后方能生效。
法定代理人拒绝追认,合同自始无效,行为人因合同取得的财产应当返还,有过错的一方需赔偿对方损失。
相对人可催告法定代理人在三十日内追认,逾期未作表示视为拒绝。在法定代理人追认前,善意相对人有权撤销合同,撤销通知到达对方时合同即告失效。
2025年最新合同订立法律头条
最新法律头条
黑龙江一女子251万存款凭空消失被6名老人取走,电信诈骗怎么判?
2025-08-28情侣吵架男友跳车身亡,女子赔21.8万不判刑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2025-08-28最新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