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随着《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深入实施,网络谣言的法律责任进一步细化。造谣炒作博取流量的行为,已从道德谴责升级为法律严惩对象。
根据《刑法》与《治安管理处罚法》,造谣行为可能面临双重法律后果。
若编造虚假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并在信息网络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构成《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的“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最高可判七年有期徒刑;
若以暴力或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则触犯《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诽谤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此外,《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明确,散布谣言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处五日至十日拘留,可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五百元以下罚款。
司法实践中,“情节严重”的认定标准严格。
依《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条,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五千次以上,或被转发次数达五百次以上的,即构成“情节严重”。
若谣言导致被害人精神失常、自残、自杀等后果,或行为人两年内因诽谤受过行政处罚又再次实施的,无论流量是否达标,均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
网络谣言的传播范围是法律定责的关键指标。
最高法司法解释明确,同一虚假信息被点击、浏览五千次或转发五百次,即可触发刑事追责。这一标准基于网络传播规律与技术论证,扣除被害人自行点击及网站管理必要操作后的“实际”数据为准。
注意,流量并非唯一判定标准。
若谣言内容涉及公共安全(如虚构疫情、警情),或引发群体性事件、民族宗教冲突等严重后果,即使未达五千次点击或五百次转发,仍可能被认定为“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从而适用更严厉的刑事处罚。
网络时代,流量成为某些人谋取私利的工具,但法律的红线不容逾越。从《刑法》的三年到七年有期徒刑,到《治安管理处罚法》的拘留与罚款,再到司法解释对流量的量化约束,我国已构建起全方位的网络谣言治理体系。对造谣者而言,博取流量的代价可能是自由与声誉的双重丧失;对公众而言,辨别信息真伪、不传谣不信谣,则是维护清朗网络空间的基本责任。
最新法律头条
女子婚后一年发现丈夫隐瞒艾滋病史12年,隐瞒重大疾病可撤销婚姻吗?
2025-07-3112岁男生高温下跑完400米体测后身亡,校方需要承担什么责任?
2025-07-31最新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