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土地征收活动频繁开展,对于涉及土地被征收的当事人而言,知晓签订征地补偿协议的法定程序,是保障自身合法权益的关键。这一程序遵循严格的法律规定,环环相扣,每个环节都意义重大。
首先,土地征收预公告需先行发布。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在拟征收土地所在的乡(镇)和村、村民小组范围内发布预公告,告知征收范围、征收目的、开展土地现状调查的安排等信息。
紧接着,要进行拟征收土地现状调查,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组织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等相关部门,对拟征收土地的权属、地类、面积,以及农村村民住宅、其他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等的权属、种类、数量等现状展开全面调查。
随后,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委托专业机构对征收土地可能引发的社会稳定风险进行评估,综合考量各种因素,提出风险防范措施和处置预案,评估报告作为申请征收土地的重要依据。
之后,拟定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结果和土地现状调查情况,组织相关部门拟定方案,明确补偿方式、标准、安置对象、安置方式、社会保障等关键内容。
完成上述步骤后,进入补偿登记与协议签订阶段。拟征收土地的所有权人、使用权人需在公告规定期限内,持不动产权属证明材料办理补偿登记手续。
土地补偿费:这是用地单位依法对被征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因其土地被征用造成经济损失而支付的一种经济补偿。征收农用地的土地补偿费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通过制定公布区片综合地价确定。
安置补助费:主要用于用地单位对被征地单位安置因征地所造成的富余劳动力。其标准同样由区片综合地价确定。
农村村民住宅补偿费:针对征收过程中涉及的农村村民住宅,应当按照先补偿后搬迁、居住条件有改善的原则进行补偿。具体方式尊重农村村民意愿,可采取重新安排宅基地建房、提供安置房或者货币补偿等。
其他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地上附着物指的是被征用土地上的建筑物、构筑物、农田水利设施、树木等。青苗则是指被征用土地上正处于生长阶段的农作物。这些附着物和青苗因征地受到毁损,用地单位需向其所有者支付补偿费用。
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费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将被征地农民纳入相应的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费用主要用于符合条件的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险缴费补贴。
2025年最新土地征收法律头条
最新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