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职业背债人群体逐渐进入公众视野,他们以高额利益为诱饵,通过伪造身份、虚构资产等手段从金融机构套取贷款,最终沦为债务的替罪羊。下面小编为您带来更多相关的问题解答。
职业背债人行为本质上是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式骗取金融机构贷款,其违法性体现在民事欺诈与刑事犯罪的双重维度。
职业背债人作为名义借款人,与金融机构签订的贷款合同因存在虚假意思表示而无效。
根据《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六条,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隐藏的骗贷行为亦因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而无效。
金融机构有权要求背债人承担全部还款责任,并通过诉讼追讨本金、利息及违约金。
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伪造房产证、营业执照、社保记录等材料骗取贷款,且数额达到2万元以上,即构成贷款诈骗罪,最高可处无期徒刑。
即使无非法占有目的,但采用欺骗手段获取贷款并造成金融机构重大损失(50万元以上),亦可能构成骗取贷款罪,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
为包装身份伪造国家机关证件的行为,还可能单独构成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证件罪,最高处十年有期徒刑。
职业背债人刑事责任的核心在于其主观故意与客观行为的结合。在共同犯罪场景中,背债人可能因参与程度不同被认定为主犯或从犯。
背债人主动联系中介、积极配合伪造材料,甚至招募他人参与骗贷,则可能被认定为主犯,承担与组织者同等的刑事责任;仅提供身份信息、签署文件,则可能被认定为从犯,从轻或减轻处罚。
贷款诈骗罪与骗取贷款罪的区分关键在于主观目的。
贷款诈骗罪要求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即通过骗贷直接获取财物且无偿还意愿;骗取贷款罪则侧重于行为人通过欺骗手段获取贷款,但主观上仍希望偿还。
司法实践中,法院会结合贷款用途、资金流向、还款能力等因素综合判断。
背债人将贷款用于个人挥霍且无任何还款行为,则更可能被认定为贷款诈骗罪;贷款用于企业经营但因市场风险无法偿还,则可能构成骗取贷款罪。
职业背债人还可能因参与资金转移、隐匿犯罪所得等行为构成洗钱罪或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
背债人明知贷款系骗取所得,仍通过多层账户转移资金以逃避监管,则可能构成洗钱罪,面临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仅协助转移、藏匿赃款,则可能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2025年最新刑法知识法律头条
女子带娃回娘家一家三口被害案一审宣判,施害男子被判死刑有何法律依据?
2025-08-18最新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