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岁男童被邻居两次带去冒名顶替接种疫苗的新闻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该事件中,男童被邻居以男扮女装方式冒充其女儿接种流脑疫苗,且半年前已发生过一次类似行为。事件暴露出疫苗接种管理的漏洞,更引发公众对冒名顶替打疫苗是否违法及受害者如何维权的法律追问。
冒名顶替接种疫苗的行为具有多重违法性,可能同时触犯行政、民事及刑事法律规范,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点:
1. 违反《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扰乱公共卫生秩序
根据《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规定,疫苗接种需严格遵循“实名制”原则,接种单位应核对受种者身份信息并记录接种情况。
冒名顶替行为直接导致疫苗接种数据失真,破坏国家对传染病防控的精准管理。
2. 侵犯公民姓名权与身体健康权,构成民事侵权
《民法典》明确规定,自然人享有姓名权,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干涉、盗用、假冒。
冒名顶替者未经允许使用他人姓名接种疫苗,构成对姓名权的侵害。
同时,重复接种疫苗导致被冒名者身体损伤,行为人需承担医疗费、护理费等民事赔偿责任。
3. 情节严重可能构成刑事犯罪
冒名顶替行为伴随伪造证件、骗取医保报销等情节时,可能触犯《刑法》中的诈骗罪或妨害传染病防治罪。
受害者可通过以下法律路径维护权益:
1. 固定证据,立即报警
受害者应第一时间调取接种机构监控录像、医疗记录等证据,证明冒名顶替事实。
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公安机关可对行为人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
行为涉嫌犯罪,公安机关将立案侦查。
2. 向卫生健康部门投诉,追究接种机构责任
接种单位未严格履行“三查七对一验证”制度,即查接种对象、疫苗、注射器;核对受种者姓名、年龄、疫苗品名等;接种前验证疫苗信息,导致冒名顶替成功,需承担行政责任。
受害者可依据《疫苗管理法》向当地卫健委投诉,要求对接种机构处以警告、暂停执业等处罚。
3. 提起民事诉讼,索赔经济损失与精神损害
冒名顶替行为导致男童身体损伤,受害者家长可依据《民法典》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行为人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及精神损害抚慰金。
法院将根据损害后果、行为人过错程度等因素判定赔偿金额。
最新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