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AI造谣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可能构成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侮辱诽谤罪、侵犯英雄烈士名誉荣誉罪以及寻衅滋事罪等多种犯罪。而造谣诽谤罪的立案需要充分的证据支持,包括诽谤性材料、传播范围证据、受损害证据以及加害人相关证据等。下面小编为您介绍相关细节。
利用AI造谣的行为可能会构成多种罪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规定,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八十七条之一规定,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设立用于实施违法犯罪活动的网站、通讯群组,或发布违法犯罪信息等行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
如果利用AI造谣过程中,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可能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如果利用AI造谣的行为还涉及到侮辱、诽谤他人,损害他人名誉,可能构成侮辱罪、诽谤罪。侮辱诽谤罪是指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行为。
若利用AI造谣的行为造成了社会秩序的混乱,或者对事件相关人物的生活、工作等造成了严重影响,可能构成寻衅滋事罪。按照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5条之规定,利用信息网络辱骂、恐吓他人,情节恶劣,破坏社会秩序的,依照刑法第293条第1款第2项的规定,以寻衅滋事罪定罪处罚。
需有文字、图片等诽谤性材料,如诽谤文章、录像等,能清晰展现诋毁他人名誉的内容,这是关键证据之一。这些材料能够直接证明造谣者实施了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行为。
要有传播范围的证据,例如转发量、浏览量等数据,以此证明诽谤内容被广泛传播开来。在当今数字化时代,网络信息的传播速度极快,传播范围广泛。通过获取转发量和浏览量等数据,可以直观地了解诽谤信息的影响力。
必须有被害人受损害的证据,像医院诊断证明能证明被害人因诽谤导致精神痛苦,周围人对其看法的证言能体现名誉受损等。诽谤行为不仅会对被害人的名誉造成损害,还可能导致其精神上受到创伤。医院诊断证明可以作为被害人精神受损的客观证据,而周围人的证言则可以进一步证明被害人的名誉受到了损害。
还得有加害人的相关证据,包含其身份信息以及实施诽谤行为的证据,如聊天记录、发布诽谤内容的账号信息等。这些证据可以帮助确定造谣者的身份,证明其实施了造谣诽谤行为。
2025年最新刑法知识法律头条
最新法律法规
四川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大熊猫国家公园协同保护管理的决定(2025完整版)
发布时间:2025-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