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处罚

网红造谣会怎么处罚?

时间:2025-05-13 15:47:00 浏览: 分类:刑事处罚
您的位置:法头条 > 刑事纠纷 > 刑事处罚

网红作为公众人物,其言行具有广泛影响力。编造虚假信息不仅损害他人权益,更破坏社会信任与网络生态。从民事赔偿到刑事追责,法律为网络谣言划定了清晰的红线。网红应牢记“流量不能突破法律底线”,以真实、客观的内容赢得公众认可,共同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网红造谣会怎么处罚?

  网红若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构成对他人名誉权的侵害。根据《民法典》第1024条,受害者可要求网红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赔偿财产损失与精神损害。及商业主体时,赔偿金额可能包含企业股价下跌、客户流失等间接损失。

  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散布谣言扰乱公共秩序的,处5-10日拘留并处500元以下罚款。若谣言涉及险情、疫情、警情,行政处罚标准提升至最高10日拘留。市场监管部门可同步限制网红参与商业代言、直播带货等营利活动。

  社交平台将对造谣账号采取封禁、限流、取消营利权限等措施。违法行为纳入信用黑名单,影响银行贷款、职业资质申请等社会活动。

  情节严重者构成刑事犯罪,将会根据罪名来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网上造谣要承担什么刑事责任?

  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针对险情、疫情、灾情的谣言,最高处7年有期徒刑。编造虚假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并传播,或明知虚假仍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造成严重后果(如引发抢购、踩踏事故)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诽谤罪:捏造事实损害他人名誉且信息点击量超5万次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诽谤信息点击浏览量超五千次或转发量超五百次;造成被害人精神失常、自残、自杀;两年内曾因诽谤受行政处罚又犯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剥夺政治权利。若诽谤行为严重危害社会秩序或国家利益,检察机关可提起公诉。

  寻衅滋事罪:通过谣言引发群体事件或公共秩序混乱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在信息网络编造虚假信息起哄闹事,致公共秩序严重混乱的,按寻衅滋事罪论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

阅读全文

2025年最新刑事处罚法律头条

查看更多

有问题找本地律师

地区精选律师

更多优选律师

最新法律头条

查看更多

最新法律法规

查看更多
TOP
Copyright © 2025 法头条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