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某乘客在社交平台发布视频炫耀多次携带打火机登机,引发公众对航空违禁品管理机制的关注。下面小编将从法律视角解析此类行为的性质及处罚依据,并系统梳理携带违禁品登机的法律责任体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安全保卫条例》第三十二条,打火机作为易燃易爆物品,明确属于禁止随身携带或托运的违禁品。
乘客通过隐匿方式将打火机带入客舱,其行为已构成“隐匿火种登机”的违法行为。
针对此类行为,法律设定了双重处罚机制:
依据《民用航空安全保卫条例》第三十五条,尚未构成犯罪的,可处以5000元以下罚款,并没收或扣留非法携带物品。
行为人存在多次违规记录或拒不配合安检等情节,公安机关可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三十条,以“非法携带危险物质”为由处以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
隐匿火种行为导致航班延误、紧急疏散等严重后果,行为人还需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机场安检部门强调,所有违禁品均会被移交专业机构处理,乘客试图通过社交媒体炫耀违规行为,不仅暴露法律意识淡薄,更可能因传播危险方法而面临额外追责。
我国航空违禁品管理制度以《民用航空安全保卫条例》为核心,构建了覆盖物品分类、安检流程、处罚标准的完整规范体系。
根据条例第三十二条,违禁品范围包括枪支弹药、管制刀具等危险器械;易燃易爆、有毒腐蚀性物品;放射性物质、传染病病原体等特殊危险品;国家规定的其他禁运物品。
针对不同违禁行为,法律设定了阶梯式处罚标准:
1. 对初次违规且情节轻微的,可处以警告或3000元以下罚款;
2. 对携带易燃易爆物品的,除罚款外必须没收违禁品;
3. 对多次违规或造成安全隐患的,可处五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
4. 引发火灾、爆炸等事故,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司法实践中,处罚力度与行为危害性直接挂钩。曾有乘客因携带汽油登机被处以行政拘留十日,并列入民航限制乘坐飞机名单。
机场管理方表示,现代安检技术已实现“人物同检”,任何试图通过人体藏匿、分装携带等方式逃避检查的行为,都将被系统识别并记录在案。
2025年最新刑法知识法律头条
最新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