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知识

女子在上海白吃白喝两个月被刑拘,薅羊毛有什么法律风险?

时间:2025-07-02 14:41:55 浏览: 分类:刑法知识
您的位置:法头条 > 刑事纠纷 > 刑法知识

近日,一女子通过虚构事实、恶意投诉等手段,在两个月内“零成本”完成衣食住行消费,最终因涉嫌寻衅滋事罪被刑拘。该案暴露出“薅羊毛”行为从传统优惠利用向系统性欺诈的异化趋势。据裁判文书网统计,2023年以来涉及“薅羊毛”的刑事案件中,42%涉及诈骗罪,23%涉及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15%涉及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下面小编将从法律定性、行为边界、风险防范三个维度,系统解析“薅羊毛”行为的法律风险与违法判定标准。

女子在上海白吃白喝两个月被刑拘,薅羊毛有什么法律风险?

  “薅羊毛”行为可能触犯诈骗罪、寻衅滋事罪等罪名。当行为人通过虚构事实(如伪造过敏症状、诬陷商品质量问题)或隐瞒真相(如利用系统漏洞批量注册账号)手段,使商家或平台陷入错误认识并处分财产时,符合诈骗罪构成要件。若行为超出财产侵夺范畴,直接扰乱市场交易秩序,则可能构成寻衅滋事罪。司法实践中,系统化欺诈手段(如使用多个手机号注册平台、自备道具伪造证据)、高频次实施(如两个月内恶意索赔30余次)、造成严重社会影响(如导致行业退货率异常增高)是认定刑事犯罪的关键指标。

  根据《民法典》第九百八十五条,行为人通过欺诈手段获取的优惠利益属于不当得利,商家有权要求返还。若行为人将商品转售获利,商家还可主张赔偿实际损失与市场价的差额。例如,利用“7天无理由退货”规则频繁更换高价服装未支付费用,商家可要求返还商品或赔偿货款。

  电商平台用户协议普遍规定,利用漏洞、虚假交易等行为将触发账号封禁、限制使用等处罚。部分平台已建立“羊毛党”信用档案,将违规行为与个人征信挂钩。某外卖平台对恶意退款用户实施“阶梯式处罚”,首次违规警告,三次违规永久封号。

薅羊毛犯法吗怎样算违法?

  合法“薅羊毛”需满足三个条件:一是遵守平台规则,如使用真实身份参与新人优惠活动;二是未损害他人权益,如不抢占他人应享补贴;三是未利用技术漏洞,如不通过黑客软件篡改数据。

  违法“薅羊毛”则表现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虚构事实、隐瞒真相、技术入侵等手段,突破规则限制获取利益。如利用AI换脸技术伪造身份证注册账号骗取补贴,构成伪造证件罪与诈骗罪数罪并罚。

  司法实践中,“薅羊毛”违法类型主要包括:

  1. 诈骗型:通过虚假注册、恶意投诉等手段骗取财物,如批量购买低价商品后以“质量问题”要求退款不退货;

  2. 技术型:利用系统漏洞或黑客工具非法获取数据,如通过“抓包”技术拦截优惠券代码;

  3. 数据型: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批量注册账号,如购买身份证号、手机号用于虚假交易;

  4. 秩序破坏型:通过高频次、规模化操作扰乱市场秩序,如短时间内大量下单后拒付货款导致商家资金链断裂。

  诈骗罪量刑以数额为基准:数额较大(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数额巨大(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数额特别巨大(五十万元以上)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根据情节严重程度,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阅读全文

2025年最新刑法知识法律头条

查看更多

有问题找本地律师

地区精选律师

更多优选律师

最新法律头条

查看更多

最新法律法规

查看更多
TOP
Copyright © 2025 法头条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