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签合同与未缴社保的维权,本质是劳动者对法定权利的捍卫,而非“必胜博弈”。法律赋予劳动者救济途径,但胜诉的关键在于证据的充分性、诉求的合法性及时效的合规性。劳动者应主动留存工作记录、及时主张权利,避免因疏忽或拖延丧失维权主动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明确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但在实际劳动仲裁中,并非只要没签劳动合同就必然胜诉。劳动仲裁需依据事实和证据进行裁决。
劳动者首先要肩负起举证责任,证明自己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可作为证据的有工资发放记录,它能直观体现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的情况;工作考勤记录,能反映劳动者的出勤与工作时间;工作邮件、聊天记录中若包含工作安排、任务沟通等内容,也可作为有力证据;还有工作证、工作服、用人单位为劳动者办理的出入证等,这些都能从侧面证明劳动关系。
如果劳动者无法提供充足证据,即便用人单位未签劳动合同,仲裁机构也可能因证据不足驳回劳动者的诉求。
当没签劳动合同且没交社保时,劳动者申请仲裁有较大胜诉可能,但并非绝对。
未签劳动合同方面,前文已提及,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签合同,需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工资。若超过一年未签,视为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这为劳动者主张权益提供了明确法律依据。
社保缴纳方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用人单位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劳动者有权解除劳动合同,且用人单位需支付经济补偿。
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标准支付。此外,社保管理部门有权责令用人单位限期补缴社保费用,若逾期不缴,还会加收滞纳金,甚至对用人单位处以罚款。
在仲裁过程中,劳动者仍需提供充分证据证明劳动关系存在,以及用人单位未签合同、未交社保的事实。若证据确凿,仲裁机构通常会支持劳动者诉求,裁决用人单位支付未签合同双倍工资、经济补偿,并责令补缴社保。
2025年最新劳动保障法律头条
最新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