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聘诈骗是指不法分子以招聘为名,通过发布虚假的招聘信息,诱骗求职者缴纳各种费用或者提供个人信息,进而骗取钱财或实施其他违法行为的欺诈行为。其常见手段包括但不限于:发布高薪但要求极低的招聘信息,吸引求职者投递简历后,以各种名义要求求职者缴纳培训费、置装费、体检费等;或者假冒知名公司招聘,以提供工作机会为诱饵,骗取求职者的个人信息进行非法活动;还有的是在面试过程中,虚构公司发展前景,承诺高薪待遇,诱骗求职者签订虚假合同并缴纳相关费用。关于“招聘诈骗行为触犯了哪些法律怎样处罚?”的相关问题,法头条法务整理了相关资料,听听法头条法务给出了哪些意见吧。
招聘诈骗行为触犯了我国《刑法》中关于诈骗罪的相关规定。根据诈骗数额和具体情节,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此外,根据《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时,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或以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否则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求职者遇到招聘诈骗时,应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求职者遇到招聘诈骗时,首先应保持冷静,及时收集并保存相关证据,如聊天记录、转账记录、虚假招聘信息截图等。然后,可以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提供详细的诈骗情况和证据材料,协助警方进行调查。同时,也可以向劳动监察部门、市场监管部门等相关机构进行举报投诉,要求依法查处招聘诈骗行为。在维权过程中,求职者应积极配合相关部门的调查工作,如实陈述事实并提供证据。
预防招聘诈骗的关键在于提高求职者的警惕性和辨别能力。求职者应通过正规渠道获取招聘信息,如官方网站、正规招聘平台等,避免轻信来路不明的招聘信息。在应聘过程中,要仔细核实招聘单位的资质和信誉情况,了解公司的背景和业务范围。同时,要谨慎对待招聘过程中的各种要求和承诺,尤其是涉及缴纳费用的情况,应提高警惕并多方求证。此外,求职者还应加强自我保护意识,不轻易泄露个人信息和银行账户等重要资料,以免被不法分子利用进行诈骗活动。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以上是关于“招聘诈骗行为触犯了哪些法律怎样处罚?”的详细内容,法头条法务已经在上文中进行了讲解,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还有什么需要法律援助的地方,可向我们法头条的律师来提出问题,我们一定会第一时间解答。
最新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