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犯罪

未成年人犯罪的定义及处理原则是什么?

时间:2024-02-22 11:43:43 浏览: 分类:常见犯罪
您的位置:法头条 > 刑事纠纷 > 常见犯罪

未成年人犯罪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实施的违反刑法的行为。处理此类案件时,我国法律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并根据其年龄、认知能力和犯罪情节给予特殊保护和适度从轻处理。

未成年人犯罪的定义及处理原则是什么?

未成年人犯罪的具体定义主要体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的规定中,该条规定了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而对于未满十四周岁的人,则一般不承担刑事责任。

在处理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上,我国遵循的是“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四十四条明确规定,对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司法机关在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时,应充分考虑其生理、心理特点和成长环境,尽可能地对其进行教育矫治,引导他们重返社会。

【引用法条】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

2.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四十四条

情节轻微是否足以构成刑事犯罪?

犯罪行为的构成并不仅仅取决于情节轻微或严重,而是需要综合考虑行为人的行为是否符合刑法规定的犯罪构成要件,包括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和犯罪主观方面。即使某行为的情节轻微,但如果该行为已经侵犯了刑法保护的法益,且在主客观方面均符合刑法对该罪名的具体规定,那么仍然可能构成刑事犯罪。

“情节轻微”这一因素在司法实践中对刑事责任的确定具有重要影响。根据刑法的规定,对于某些犯罪行为,如果其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可以不认为是犯罪(即免予刑事处罚),或者在量刑时作为从轻、减轻处罚的情节予以考虑。

【引用法条】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三条明确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2. 同样,《刑法》第六十三条也规定:“犯罪分子具有本法规定的从轻、减轻处罚情节的,应当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本法规定有数个量刑幅度的,应当在法定量刑幅度的下一个量刑幅度内判处刑罚。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可以免除刑罚。”

情节轻微并不必然排除构成刑事犯罪的可能性,关键在于该行为是否满足刑法规定的犯罪构成要件以及是否达到应受刑罚惩罚的程度。

过失犯罪在刑法中的定义是什么?

过失犯罪在刑法中,是指行为人在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犯罪形态。它与故意犯罪相对,主要体现在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心理态度上,即并非积极追求或明知必然发生而放任其发生,而是由于未能尽到应有的注意义务或过于自信而导致。

过失犯罪又可以细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疏忽大意的过失犯罪,即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二是过于自信的过失犯罪,即行为人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结果并未避免。

【引用法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五条明确规定:“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预见并且能够预见的危害结果特别严重,即便是过失犯罪,也应当负刑事责任。”

此外,《刑法》分则部分对各类过失犯罪的具体构成要件和法律责任也分别做出了详细规定,如交通肇事罪、重大责任事故罪、医疗事故罪等均属于过失犯罪范畴。

对于未成年人犯罪,我国法律在严格依法惩处的同时,更注重教育挽救和特殊保护,旨在通过法律手段帮助他们纠正错误,重新回归正常生活,防止再次犯罪。在实际操作中,需要家庭、学校、社区及全社会共同参与,形成有效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综合治理机制。同时,也呼吁家长和社会各界关注未成年人的成长教育,积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

阅读全文

2024年最新常见犯罪法律头条

查看更多

有问题找本地律师

地区精选律师

更多优选律师

最新法律头条

查看更多

最新法律法规

查看更多
TOP
Copyright © 2024 法头条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