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传播高度发达的今天,名誉权作为公民人格权的核心内容,其保护面临新挑战。诽谤行为不仅损害个人社会评价,更可能引发网络暴力、群体对立等社会问题。下面小编将从刑事责任追究路径与立案标准两个维度,系统解析诽谤行为的法律边界。
诽谤罪的刑事追责需满足以下核心要件:
一、行为定性
须存在故意捏造虚假事实并散布的行为。散布方式包括口头传播、网络发布、书面材料分发等,且事实必须为无中生有,传播内容部分真实则不构成犯罪。
二、情节严重性
需达到“情节严重”标准,包括:
1. 传播范围: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超5000次,或转发超500次;
2. 后果严重性:导致被害人或其近亲属精神失常、自残、自杀等;
3. 行为持续性:两年内曾因诽谤受过行政处罚,再次实施同类行为。
三、追责程序
诽谤罪原则上属于“告诉才处理”的自诉案件,由被害人直接向法院提起刑事自诉。但行为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则由检察机关提起公诉。
四、刑罚幅度
根据《刑法》第246条,构成诽谤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剥夺政治权利。
司法实践中,损害名誉权的刑事立案需综合以下标准:
一、行为违法性
行为须违反《刑法》第246条,即通过捏造事实或侮辱性语言贬损他人人格。需注意,单纯批评性言论未捏造事实时,不构成犯罪。
二、损害事实客观性
须存在可量化的损害后果,包括:
1. 社会评价降低:被害人遭受同事排挤、商业合作终止等;
2. 精神损害:需通过医疗诊断证明精神障碍与诽谤行为的因果关系;
3. 财产损失:因名誉受损导致的经营收入减少。
三、因果关系证明
被害人需提供证据证明损害后果与诽谤行为存在直接关联,诽谤信息发布时间与损害结果发生时间的吻合性等。
四、主观故意性
行为人须明知事实虚假仍故意传播,或轻信虚假性而传播。过失传播不构成犯罪,但可能承担民事责任。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46条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最新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