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男子看小说学盗墓挖走20余件国宝的消息引发热议。文物犯罪案件频发,从盗掘古墓到非法交易,文物安全面临严峻挑战。下面小编为您带来相关问题的解答,并解析其中的法律构成。
盗掘古墓葬罪是指未经国家批准,私自挖掘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墓葬的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二十八条,盗掘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墓葬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1. 盗掘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墓葬的;
2. 盗掘古墓葬集团的首要分子;
3. 多次盗掘古墓葬的;
4. 盗掘古墓葬并盗窃珍贵文物或者造成珍贵文物严重破坏的。
盗掘古墓葬罪的认定需满足“主观故意”与“客观行为”双重标准。行为人需明知目标为受保护的古墓葬,且实施了挖掘、破坏等行为。盗掘过程中导致文物损毁或流失,将加重量刑。
行为人存在多次盗掘、组织犯罪集团等情节,也会被认定为“情节特别严重”,依法从重处罚。
私下交易古董是否构成犯罪,需结合文物来源、交易性质及法律程序综合判断。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五十一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不得买卖国有文物、非国有馆藏珍贵文物及来源不合法的文物。交易对象属于上述范畴,即使双方自愿,亦构成违法。
非法交易文物的法律后果分为行政处罚与刑事追责两类。
依据《文物保护法》第七十二条,未经许可擅自经营文物拍卖或销售的,由文物主管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
交易文物属于国家禁止经营的范畴,且情节严重,可能构成倒卖文物罪。
根据《刑法》第三百二十六条,以牟利为目的倒卖国家禁止经营的文物,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认定“情节严重”需综合考量文物等级、交易金额、交易次数等因素。行为人明知文物为盗窃、盗掘所得仍参与交易,可能同时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依法数罪并罚。
最新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