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关乎着广大群体退休之后的保障和收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7月10日发布通知,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总体上调2%。此次调整,继续采取定额调整、挂钩调整与适当倾斜相结合的调整办法,重点向养老金水平较低群体倾斜。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近日印发《关于2025 年调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通知》,明确从2025年1月1日起,为2024年底前已按规定办理退休手续并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的退休人员提高基本养老金水平,总体调整水平为2024年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的2%。
综合考虑物价变动和职工工资增长等各方面因素,合理确定养老金调整比例。例如,2024年全国城市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涨幅仅0.2%,增幅较低,而2%的养老金调整比例能够较好保障养老金的购买力不下降,保障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
同时,2024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月平均工资较上年增长2.8%,城镇私营单位从业人员月平均工资较上年增长1.7%,国家确定2%的养老金调整比例,体现了让退休人员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政策理念。
此次调整重点向养老金水平较低群体倾斜。按照调整办法,养老金水平较低的退休人员调整幅度会高一些,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向养老金较低的中低收入群体倾斜。
目前中央财政进一步加大补助力度,地方各级财政也积极落实支出责任,确保按时足额发放基本养老金。同时,我国不仅实现了养老保险基金的当期收支平衡,而且储备了一定规模的养老保险基金,为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提供了有力保障。
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主要由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和过渡性养老金三部分构成。
1.基础养老金
根据退休时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个人的累计缴费年限计算,公式为:
基础养老金=(退休时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缴费年限×1%
其中,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通过参保人缴费期内每年的缴费工资与当地职工平均工资相比得出各年度系数,再求平均值后乘以退休时的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这一设计能更准确地反映参保人与当地职工平均工资的关系,确保缴费多少就能得到相应的基础养老金。
2.个人账户养老金
根据个人账户的储存额和计发月数确定,公式为:
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账户累计储存额/计发月数
计发月数根据退休年龄和城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等因素计算,例如60岁退休为139个月,55岁退休为170个月。当个人账户储存额全部用罄后,由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继续支付终身。
3.过渡性养老金
针对在统一制度实施前参加工作但在统一制度实施后退休的人员(即“中人”)设立,用于补充其在新制度实施前未建立个人账户期间的养老金。公式为:
过渡性养老金 = 退休时当地上年度社平工资 × 平均缴费指数 × 视同缴费年限 × 过渡系数(1.0%-1.4%)
视同缴费年限指在统账结合制度实施前,按国家有关规定可以被认定为连续工龄的时段。
最新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