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App泄露个人信息与隐私泄露不仅损害用户权益,更破坏数字生态的信任基础。从行政处罚到刑事追责,法律为个人信息保护划定了清晰的红线。用户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企业应严格遵守合规要求,共同营造安全、可信的网络环境。若遭遇隐私泄露,应果断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让侵权者付出应有代价。
发现个人信息泄露后,立即修改相关账户密码,开启账户安全保护功能(如双重验证)。向App运营商提交删除个人信息请求,要求其停止侵权行为。通过12315平台、网信办举报中心等渠道提交投诉材料。
可以依据《个人信息保护法》第69条,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主张赔偿,包括直接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害赔偿。涉及大规模数据泄露时,可向检察机关申请启动个人信息保护公益诉讼。
安装手机安全软件,定期进行病毒查杀和隐私扫描。避免在多个平台使用相同账号密码,对金融类App单独设置高强度密码。谨慎连接公共WiFi,关闭手机USB调试功能以防止恶意程序入侵。
安装App时关闭非必要的权限申请,如麦克风、摄像头、通讯录等敏感权限。定期检查已授权权限,在手机设置中关闭长期未使用的App权限。选择正规应用商店下载App,避免点击不明链接或扫描可疑二维码。
1. 根据《民法典》第1034条和第1226条,泄露个人隐私需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及赔偿损失等责任。医疗健康、金融账户等敏感信息泄露的,赔偿金额可包含间接损失。
2. 企业违反《个人信息保护法》最高处5000万元或上年度营业额5%的罚款,责令暂停相关业务。医务人员、App开发者等责任人员泄露信息,可处1-3万元罚款并吊销执业资格。
3. 根据《刑法》第253条之一,违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特别严重的(泄露超5000条信息或造成人身伤害),刑期升至3-7年。单位犯罪的实行双罚制,对单位判处罚金,直接责任人同步追责。
4. 被处罚的企业及个人纳入信用黑名单,2-5年内禁止从事数据处理、医疗健康等相关行业。市场监管部门定期公示违法主体名单,限制其参与招投标、融资等活动。
最新法律法规
互助土族自治县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结婚年龄的变通规定(2025推荐)
发布时间:2025-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