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认定书是职工因工受伤后,经相关部门认定出具的法律文书,它证明了职工的受伤性质与工作相关。收到工伤认定书后,职工应如何操作?工伤认定赔偿又由谁来支付?
收到工伤认定书后,职工应仔细核对认定书中的个人信息、受伤事实、认定结论等内容,确保信息的准确无误。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及相关规定,若伤情稳定且存在残疾、影响劳动能力,职工应向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劳动能力鉴定申请,以确定伤残等级。
这一步骤对于后续的赔偿数额计算至关重要。
在完成劳动能力鉴定后,职工应依据鉴定结果与用人单位协商赔偿事宜。
赔偿项目通常包括医疗费、停工留薪期工资、伤残津贴等。
用人单位已缴纳工伤保险,大部分费用将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若未缴纳,则由用人单位承担全部赔偿责任。
协商不成,职工可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
工伤认定赔偿的支付主体主要根据用人单位是否缴纳工伤保险来确定。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及相关规定,若用人单位依法为职工缴纳了工伤保险费,大部分赔偿项目将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如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工伤医疗待遇等。
用人单位则需承担停工留薪期内的工资福利待遇、五级至六级伤残职工按月领取的伤残津贴,以及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五级至十级伤残,与用人单位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时的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等。
用人单位未依法缴纳工伤保险费,则所有工伤赔偿责任均由用人单位自行承担。
这一规定旨在促使用人单位依法参保,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
职工在收到工伤认定书后,也应积极与用人单位及社保部门沟通,确保自身合法权益得到保障,依规获取应得的工伤赔偿款项。
最新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