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部分人为获取拆迁补偿、购房资格等利益,选择通过“假结婚”突破政策限制。这种行为不仅挑战社会伦理,更可能触碰法律红线。本文聚焦“假结婚骗取拆迁补助是否违法”及“假结婚的法律后果”两大核心问题,结合中国现行法律框架,从刑事责任、民事纠纷、行政处罚等维度展开分析,为公众厘清法律边界。
根据《刑法》第266条,诈骗罪需满足“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被害人陷入错误认识→交付财物→行为人获利”的完整链条。在假结婚骗取拆迁补助的场景中,行为人通过虚假婚姻关系,使拆迁部门误认为其符合补偿条件,从而发放超出正常标准的补助款。若行为人主观上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客观上实施了虚构婚姻事实的行为,且实际骗取了财物,则可能构成诈骗罪。司法实践中,部分地区已将此类行为纳入刑事打击范围。
部分观点认为,只要结婚证真实有效,婚姻关系即受法律保护,不存在“虚构事实”。但法律界普遍认为,若行为人结婚目的仅为骗取补助,且通过串通、伪造材料等方式隐瞒真实意图,则婚姻登记虽形式合法,但实质上属于“以合法手段掩盖非法目的”。此时,婚姻关系可能因违反公序良俗被否定评价,行为人仍需承担诈骗罪的刑事责任。
若构成诈骗罪,量刑需结合骗取金额、情节严重程度判定。根据司法解释,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数额巨大或有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数额特别巨大或有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若行为人认罪认罚、退赃退赔并取得谅解,可依法从宽处理。
除诈骗罪外,假结婚可能涉及其他刑事犯罪。若通过伪造结婚证、户口本等国家机关证件实施骗补,可能构成《刑法》第280条的伪造国家机关证件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剥夺政治权利,并处罚金。此外,若行为人已有配偶仍与他人“假结婚”,可能构成重婚罪,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
假结婚后,双方可能因财产分割、债务承担等问题产生纠纷。根据《民法典》第1062条,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取得的财产原则上属夫妻共同财产。若未签订婚前协议,一方在“假结婚”期间获得的拆迁补助、房产等可能被认定为共同财产,离婚时需平均分割。此外,若一方在婚姻期间死亡,另一方作为配偶可能享有继承权,导致财产流向与真实意愿相悖。
行政层面,若假结婚行为被查实,相关部门可撤销已发放的拆迁补助、购房资格等,并追缴非法所得。此外,行为人可能被纳入信用黑名单,面临限制高消费、禁止参与政府采购等联合惩戒措施。政策层面,部分地区已出台规定,对短期内频繁结婚离婚以获取利益的行为进行重点审查,甚至直接否定其补偿资格。
假结婚可能破坏婚姻制度的严肃性,引发社会对婚姻价值的质疑。同时,若一方在“假结婚”期间产生真实感情,或因财产分割、子女抚养等问题反目,可能导致长期诉讼纠纷,甚至引发家庭暴力、情感创伤等次生危害。
2025年最新结婚法律头条
最新法律头条
公积金新政策2025年商业贷款转住房公积金贷款的条件是什么?
2025-07-04最新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