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知识

2025年学生作业禁止复制AI生成内容最新规定

时间:2025-05-13 16:00:00 浏览: 分类:刑法知识
您的位置:法头条 > 刑事纠纷 > 刑法知识

随着AI技术的快速发展,学术诚信与肖像权保护成为法律关注的重点。学生应严格遵守高校关于AI生成内容的使用规范,确保作业的原创性;公众则需增强法律意识,防范肖像权被AI换脸技术侵害。平台与服务提供者应履行标识义务,共同维护技术应用的合法性与伦理底线。

2025年学生作业禁止复制AI生成内容最新规定

  1. 学段分级管理机制

  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指南(2025年版)》明确划分学段管理标准。小学阶段:禁止学生独立使用开放式内容生成功能,仅允许教师课堂内辅助教学时使用AI工具;初中阶段:允许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分析AI生成内容的逻辑合理性,要求交叉验证关键信息;高中阶段:支持结合技术原理进行探究性学习,但需自主评估生成内容的社会影响与伦理问题。

  2. 作业与考试禁用规则

  直接复制AI生成内容作为作业或考试答案被严格禁止。创造性任务中需限制AI工具的使用范围,例如文学创作、实验设计等需保留至少60%的原创内容。教师需通过AI检测工具核查提交成果,系统自动标记疑似AI生成内容并反馈复核。

  3. 教学引导与能力培养

  教师需强化批判性思维训练,例如组织学生识别AI文本中的逻辑漏洞、文化偏见或事实错误。课程设计需融入“人机协同”模式,如将AI生成内容作为课堂讨论素材,引导学生提出改进方案或创新观点。

  4. 数据安全与工具管理

  学校需建立生成式AI工具“白名单”制度,仅允许通过安全审核的平台进入教学场景。严禁师生输入考试试题、个人身份信息等敏感数据,AI使用过程需全程记录并上传至教育监管云平台。

AI换脸属不属于侵犯肖像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九条,未经肖像权人同意,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以伪造等方式侵害他人肖像权。AI换脸技术通过深度合成算法将他人面部特征与视频、图像结合,形成新的视觉内容,该行为构成对肖像权的侵害。例如,王某未经张某同意,将其照片上传至平台进行换脸处理并制作表演视频,法院最终认定其行为侵犯了张某的肖像权。

  若AI换脸行为用于商业目的,侵权责任将进一步加重。例如,某素人主播通过换脸技术伪装成明星进行直播带货,法院认定其行为不仅侵犯肖像权,还涉嫌虚假宣传,需承担停止侵权、赔礼道歉及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

  根据《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深度合成服务提供者需对生成内容添加显式标识,避免公众混淆。若平台未履行标识义务,导致用户误认换脸内容为真实人物,可能面临行政处罚或连带赔偿责任。

阅读全文

2025年最新刑法知识法律头条

查看更多

有问题找本地律师

地区精选律师

更多优选律师

最新法律头条

查看更多

最新法律法规

查看更多
TOP
Copyright © 2025 法头条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