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事故损害

2024年患者权益受损如何索赔?

时间:2024-05-06 12:42:54 浏览: 分类:医疗事故损害
您的位置:法头条 > 医疗事故 > 医疗事故损害

本文主要针对患者在医疗过程中权益受损时如何寻求索赔的问题进行专业法律解读。患者作为医疗服务的接受者,依法享有生命健康权、知情同意权、选择权、隐私权等权益,若这些权益受到侵害,可通过以下途径主张赔偿:与医疗机构协商解决、向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投诉、申请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提起民事诉讼等。具体操作需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如《侵权责任法》、《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等,并结合实际损害情况计算赔偿金额。

患者权益受损如何索赔?

1. 明确权益受损事实:首先,患者应确定自身权益受损的具体情形,如是否存在误诊、漏诊、过度医疗、侵犯隐私、未尽告知义务等行为。这需要收集并保存病历资料、医疗费用单据、医患沟通记录、伤残鉴定结果等相关证据。

2. 选择索赔途径:患者可首先尝试与医疗机构进行协商,表达诉求,争取达成和解。协商不成或对协商结果不满意时,可向所在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投诉,请求行政干预和调解。若仍无法解决,可申请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由专业机构对医疗行为是否构成事故、事故等级及责任程度进行认定。最后,根据鉴定结果,患者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医疗机构承担侵权责任。

3. 确定赔偿范围与标准:根据《侵权责任法》第16条,患者可主张的赔偿项目包括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住宿费、住院伙食补助费、营养费、残疾赔偿金、残疾辅助器具费、被扶养人生活费、精神损害抚慰金等。其中,造成死亡的,还应赔偿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具体赔偿金额应根据实际损失、患者伤残等级、医疗机构过错程度等因素确定。

相关法条: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该法第六章“医疗损害责任”规定了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因过错造成患者损害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的原则、归责原则、举证责任倒置、赔偿范围等内容,为患者索赔提供了基本法律依据。

2. 《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该条例详细规定了医疗纠纷的预防、处理程序,包括医患双方协商、申请人民调解、申请医疗损害鉴定、提起诉讼等途径,以及相关权利义务、法律责任等,为患者有效维护自身权益提供了具体操作指南。

3.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该司法解释明确了各类人身损害赔偿项目的计算方法和标准,为患者索赔金额的计算提供了法律依据。

医疗事故中医疗机构如何担责?

在医疗事故中,医疗机构承担法律责任的情况主要基于以下几种情形:

1. 医疗过错责任: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因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这是对医疗行为过错的直接追责,强调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存在过失,且该过失与患者的损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2. 推定过错责任:根据《侵权责任法》第五十八条的规定,如果医疗机构存在以下情况,将被推定存在过错:(1)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章以及其他有关诊疗规范的规定;(2)隐匿或者拒绝提供与纠纷有关的病历资料;(3)伪造、篡改或者销毁病历资料。在这种情况下,医疗机构需要自证其不存在过错,否则将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3. 医疗产品缺陷责任:医疗机构使用有缺陷的药品、消毒药剂、医疗器械等医疗产品导致患者损害的,根据《侵权责任法》第五十九条的规定,患者可以向医疗机构请求赔偿,医疗机构赔偿后,有权向医疗产品的生产者或者销售者追偿。

4. 安全保障义务:医疗机构作为公共场所的管理者,负有保障患者在接受医疗服务过程中的人身安全的义务。若因医疗机构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如设施设备维护不当、应急预案缺失等,导致患者遭受损害,根据《侵权责任法》第三十七条的规定,医疗机构应承担相应责任。

5. 连带责任或补充责任:在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属于职务行为,但其个人存在故意或重大过失时,根据《侵权责任法》第五十四条的规定,医疗机构与医务人员可能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另外,如医疗机构与外包服务提供商(如保洁、餐饮等)之间的合同约定,对于因第三方服务导致的医疗事故,医疗机构可能需承担补充责任。

相关法条: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

第五十四条: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有过错的,由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

第五十八条:患者有损害,因下列情形之一的,推定医疗机构有过错:

(一)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章以及其他有关诊疗规范的规定;

(二)隐匿或者拒绝提供与纠纷有关的病历资料;

(三)伪造、篡改或者销毁病历资料。

第五十九条:因药品、消毒药剂、医疗器械的缺陷,或者输入不合格的血液造成患者损害的,患者可以向生产者或者血液提供机构请求赔偿,也可以向医疗机构请求赔偿。患者向医疗机构请求赔偿的,医疗机构赔偿后,有权向负有责任的生产者或者血液提供机构追偿。

第三十七条:宾馆、商场、银行、车站、娱乐场所等公共场所的管理人或者群众性活动的组织者,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2. 《医疗机构管理条例》:

第三十三条:医疗机构实施手术、特殊检查或者特殊治疗时,必须征得患者同意,并应当取得其家属或者关系人同意并签字;无法取得患者意见时,应当取得家属或者关系人同意并签字;无法取得患者意见又无家属或者关系人在场,或者遇到其他特殊情况时,经治医师应当提出医疗处置方案,在取得医疗机构负责人或者被授权负责人员的批准后实施。

3.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对医疗事故的定义、等级划分、处理程序、赔偿标准等进行了详细规定,是处理医疗事故的主要回答。医疗机构在医疗事故中的担责方式和程度,取决于具体案情中医疗机构是否存在过错、医疗产品是否存在缺陷、是否尽到安全保障义务等多种因素,且须遵循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患者或其家属在遭遇医疗事故时,可依据上述法律规定,寻求法律救济。

医疗纠纷调解机制如何运作?

医疗纠纷调解机制体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精神,强调以自愿、平等、公正、及时为原则,通过非诉讼方式解决矛盾。调解过程中,尊重医学科学规律,保护患者合法权益,同时维护医疗机构的正常秩序,力求达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相关法条: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规定了人民调解的基本原则、程序、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等,是医疗纠纷人民调解的直接法律依据。

2. 《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由国务院颁布,详细规定了医疗纠纷的预防、处理、责任认定、赔偿等内容,明确了医疗纠纷调解的程序和要求,支持建立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制度。

3.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医疗损害责任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为人民法院审理医疗损害责任纠纷提供了具体指导,虽然主要针对诉讼程序,但其中的原则和精神也对调解过程有重要参考价值。医疗纠纷调解机制是在国家法律法规框架内,通过专业的第三方调解,以和谐、高效的方式解决医患矛盾的重要途径,对于维护医患双方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患者权益受损时,应积极运用法律武器,通过合法途径寻求赔偿。在索赔过程中,建议患者委托专业律师协助,以确保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障。同时,医疗机构也应严格遵守医疗法律法规,提高服务质量,尊重和保护患者的各项权益,共同营造和谐、公正的医疗环境。

『温馨提示』为了确保自身权益得到保障,了解法律知识是必要的。当您陷入法律纠纷时,欢迎访问法头条平台,我们将为您匹配到经验丰富、案例众多的本地律师,助您顺利解决问题!

阅读全文

2024年最新医疗事故损害法律头条

查看更多

有问题找本地律师

地区精选律师

更多优选律师

最新法律头条

查看更多

最新法律法规

查看更多
TOP
Copyright © 2024 法头条 版权所有